摘 要:文物保護研究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分為三大類,即科學問題、技術問題與工程問題。其中,科學問題是不同文物間共有的原理性問題,是解決技術問題的基礎??茖W問題的解決,對完善文物保護學科基礎理論體系,整體化、全面化保護文物以及傳承創新傳統工藝具有重要意義。文物保護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有三,一是文物實體老化脆弱機理研究;二是保護材料與文物實體材料作用機理研究;三是保護效果的科學評價。三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關系。在文物的實體加固中,這三個問題得以充分體現,從研究文物材質的脆弱原因入手,在明確文物實體脆弱機理的基礎上,根據文物實體材料的結構與性能,以及文物實體材料和保護材料的作用,進而探究保護材料的篩選與保護方法的確立,經過多因素協同作用下文物實體的健康測評,才能判斷保護效果是否實現了文物保護的三大目標——維持文物的穩定性、保證文物的真實性、維護文物的完整性。此外,我國傳統工藝源遠流長,多項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其中存在著大量被忽視的科學問題,影響了傳統文化的科學傳承與發揚。由此可見,深入研究文物保護領域的科學問題,對解決文物保護中的關鍵技術難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科學問題;技術問題;文物保護;文物實體;傳統工藝科學化
引 言
文物保護是通過各種理化技術,在明晰文物實體材料的理化性能、內部結構、老化病害機理的情況下,利用科學的手段祛除文物病害、保持或恢復文物原狀、維護文物真實性和完整性、增強文物穩定性、延長文物壽命的一系列動作。而在文物保護的研究與實踐中,工作者們常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如污染物的清除、脆弱文物的加固、文物修復材料的選擇等。這些問題,總體可歸為三類,即科學問題、技術問題和工程問題。
科學問題,是文物保護中的基礎性問題,也是需要從理論層面研究和解決的認識論問題,是發現文物材料變化規律,提出相應理論,從而認識與解釋文物保護,并闡明為什么這樣做的指導性問題。如文物實體材料的理化性能、文物脆弱的老化機理、文物加固的理論依據與文物保護材料長期有效的依據等??茖W問題涉及科學理論方面的內容,屬于原理和共性層面,既是基本的科學問題,亦是認識論的問題。
技術問題,是以實際操作為主的方法論問題,是在文物保護實踐中如何實施的問題。如清洗紙質文物的有色霉斑、飽水竹木漆器脫水、破碎瓷器的粘接修復、紡織品的防霉除菌、糟朽皮革的加固等[1],這些實踐問題都歸屬于技術問題的范疇,其目標是追求達到某種保護效果。
工程問題,是文物保護中組織、管理、實施等方面的整體性問題,小到如何將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整合解決,使其發揮最大效益,妥善完成保護工作;大到整個遺址保護中各個程序的先后次序、主次關系,以及文物保護過程中人員如何互相配合、協同工作,在指定時間內以少而精的人力物力科學、有效地完成文物保護工作,這些都屬于工程問題。一般認為其研究對象在宏觀尺度上遠大于技術問題,涉及問題的數量與涵蓋的要素也更多,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需要統籌考慮科學問題、技術問題與管理問題。
一、文物保護領域的科學問題、技術問題與工程問題
(一)文物保護三大問題之間的關系
就文物保護三大問題而言,科學問題是理論性、基礎性的認識論問題;技術問題更偏向實際應用,是如何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方法論問題;而工程問題則是組織、協調和管理的整體性問題??茖W問題是解決技術問題的基礎,只有獲得了對文物的正確認識并指導文物保護的實踐活動,才能取得成功,而對文物錯誤的認識則會將保護實踐活動引向歧途,對文物造成損害。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保護不當就會對文物造成永久性、不可逆的損傷,因此只有明確其中的科學道理,才能為技術的選擇提供依據;而在技術問題提出和解決的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科學問題,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推動文物保護實踐活動的不斷前進。嚴格意義上講,科學問題是最基礎、最本質的問題,技術問題的解決應基于科學問題的研究成果之上,只有在科學問題解決之后,所研發的技術方法才具有科學性、可靠性和廣泛適用性。否則,技術方法只能停留在較為淺顯的經驗層面,而缺乏必要的科學依據。
工程問題則要體現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整體性,是協調統一各個部分矛盾的問題。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如何協調科學問題與技術問題的矛盾;如何統籌調配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人力物力,使其高效有序地發揮最大效益;如何通盤籌劃文物保護工作中各流程的順序,使其最能滿足實際需求等,此類要求統籌兼顧,具有綜合性、系統性、整體性的問題一般被歸為工程問題。在本文中不對工程問題作深入討論。
科學問題與技術問題,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知識和行動的關系,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兩者如同一對矛盾??茖W理論和問題從文物保護的實踐工作中來,在解決科學問題,并積累大量正確認知的情況下,指導文物保護技術,才能使文物保護中的技術問題得以很好地解決。例如,在脆弱紡織品的保護過程中,應先對紡織品的保存現狀、老化程度、病害機理、保護和修復材料的性能和機理等理論性問題作深入的探究,在積累堅實理論基礎的前提下,科學地開展保護和修復工作,才能避免“保護性”損傷,從而有效地延緩文物壽命[2]。因此,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多數情況下,科學問題對技術問題起著指導作用, 基于科學原理問題的解決,技術方案才能更合理有序地制定和實施。
由此可見,文物保護具有科學與技術的雙重性,要解決文物保護的問題,無論是文物病害機理的研究,還是保護材料和工藝的選擇,都需要建立在解決文物保護科學問題的基礎之上。只有對科學問題有明確的把握,對文物的具體情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避免在保護實施的過程中因認知不足、缺乏理論指導而造成對文物的損害。
(二)科學問題的重要性
文物保護中的科學問題主要包括:文物保護基礎理論研究、文物實體材料的理化性能、文物實體材料脆弱老化機理、文物保護的理論依據與保護材料長期有效的依據等。研究科學問題是為了指導技術問題,只有具備了充分的理論支撐,才能科學地開展保護和修復工作,應杜絕僅憑經驗主義對文物保護工作造成的不利影響。此外,在新型保護方法的研發中,對其所蘊含的科學問題作全面而深入的探究,可為該方法的可行性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并有助于后期對該方法應用和推廣,使同類型文物可以得到更為有效的保護。
綜上所述,科學問題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科學問題的突破,有利于文物保護學科基礎理論體系的完善,有利于文物保護學科的進步與發展。由于我國文物保護行業起步較晚,專業人員少、從業人員復雜,文物保護以“技術性”為主,忽視了基礎理論的研究,導致許多基礎科學理論不明確,這些都制約了文物保護學科的發展??茖W問題的突破,將進一步完善與發展現有的理論體系,從而改變過去行業內“以解決問題為思路,忽視對本質問題的思考”這一現象,以期極大提升文物保護領域的科學研究水平,為文物保護學科的發展添磚加瓦。
其二,明晰科學問題,有助于技術方法在實踐中少走彎路,使得文物在免遭“保護性破壞”之上受到更好的保護。
過去文物保護從業人員研究技術問題時,通常是先制定一個技術方案,根據技術方案中要求的保護效果去篩選保護材料及實施工藝。然而在研究技術問題的過程中,往往忽視或極少涉及原理性研究,這就導致了實際操作中不少珍貴文物遭受“保護性破壞”。如上世紀著名的滄州鐵獅子修復失敗案例,始建于北周時期,堪稱我國年代最久遠、體積最大、形態優美的鑄造工藝品鐵獅子,在搭建涼亭、灌注硫磺合劑、灌注石灰等數次錯誤嘗試后,其銹蝕與裂隙積重難返,最終不得不依靠數十根支架才能站立[3]。因此解決文物保護中的科學問題是文物得到有效保護的關鍵,保護技術只有建立在解答了科學問題的基礎上,才是科學、可靠、可推廣應用的,且能夠具備長期穩定的保護效果。
其三,科學問題的闡釋,有利于引導文物保護傳統工藝和現代文物保護理論體系相融合,推動傳統技術的傳承與創新。
我國文物保護傳統工藝源遠流長,是脫胎于無數次實踐的“經驗科學”,有其獨特的傳承機制,但缺少基礎理論支撐;而現代文物保護理論體系源自西方,兼收并蓄大量科學理論,但尚不完備,二者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割裂。通過對文物保護傳統工藝中科學問題進行闡釋和研究,不僅可以有效填補二者間的空白,促進我國文物保護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而且可以推動傳統技術繼承與發展,使傳統技術走向科學化,這無疑是一條雙贏的道路。
二、文物保護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
關鍵科學問題不僅是指核心的科學問題,而且是影響到全局的綱領性、前沿性、可持續性問題,是行業創新的抓手。
文物保護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文物實體的老化脆弱機理研究、保護材料的性能研究、保護效果的科學評測。這三大關鍵科學問題,是文物保護的根本性問題,三者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關系。在文物保護的過程中,應首先探究病害產生的原因,再對癥下藥,并對病因的判斷進行檢驗與反思,最后評價治療效果,層層遞進、交融貫通。倘若不能妥善解決基礎性問題,則將難以實現文物保護的科學性。
(一)文物實體老化脆弱機理研究
文物實體的老化脆弱機理研究,是對文物的病因,即實體脆弱、老化原因的診斷,只有找準了病因,才能對癥下藥。文物本身就是物質,而文物的物質性決定了文物不可能永久保存在世上,每件文物最終都會走向消亡。首先組成文物的各個材料間的相互作用會對文物造成影響,因此一件文物在生產的初期就已經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極限壽命。例如,金銀器比紡織品的材質更為堅固,因而更易于保存,而先天自帶缺陷的文物相比其他同類文物更易損壞。外界的環境也會對文物的材料和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即便是同一墓葬出土的同一類文物,因其受到環境細微差別的影響,它們的老化脆弱程度也可能不同,因而產生的病害也會有所區別。
研究復雜因素超長期作用下文物實體的病害機理,就應對文物的材料、結構、內部情況,以及保存環境有細致的把握,同時這項工作也為研究文物的病害奠定基礎。根據文物實體質點理論,可以將文物抽象地視為由一個個質點組成,由于不同文物實體組成的質點不同[4],文物的材質也會有所區別,因此可以對文物按質地進行分類,不同質地的文物,其材質理化性能各異。這些區別決定了對文物的研究要實事求是、因 “物”制宜。文物的環境是宏觀的環境,對文物產生影響的外界因素都為“環境”,文物實體是一個開放體系,隨時與外界的物質和能量發生交換[5],具體而言影響文物的環境因素主要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如在人為和自然因素影響下的溫度、濕度、微生物、空氣、光線、有害氣體、有害顆粒物等。文物病害的產生與這些因素密切相關,所以不僅不同的文物病害不同,而且同一文物處于不同環境病害也不同。例如,西北干旱地區和南方潮濕地區出土的同時期竹木漆器,因環境差異其病害也有顯著區別。
由此可見,文物實體的老化脆弱機理研究無疑是三大科學問題中最根本的問題,妥善解決好該問題,對于其他問題的解答具有綱領性作用。
(二)保護材料與文物實體材料作用機理研究
保護材料與文物實體材料作用機理研究,即依據文物實體病害的“病因”進一步研究治療“藥物”并“對癥下藥”的過程。其主要問題包括:為何選取此種特定的保護材料,保護材料與文物實體材料的相容性,新的保護材料、手段、程序是否在各個方面都優于原有方法等。要解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從保護材料自身的理化性質、保護材料與文物實體產生的反應、新保護材料的研發等方面著手。如石質文物長期暴露在外界環境中,使其極易受到有害氣體、溫濕度、風沙、降雨、鹽的結晶與潮解、冰劈等物理化學作用的影響,從而產生裂隙、酥粉、可溶鹽附著等病害。在石質文物保護中,因為有機硅樹脂既有硅氧基又有烷基,利用有機硅處理石質文物表面,其毛細管壁通過有機硅氧烷中的硅醇和石質文物表面的硅醇發生脫水作用,使石質文物表面形成 “倒漏斗結構”——大口向內、小口向外,在毛細壓力的影響下外部的水不能進入,而內部的水則可以逐步散出[6]。通過理論研究和論證,有機硅樹脂的透水性、透氣性使石質文物內的水分可以排出,又對外來的水汽有較好的抗水性,同時也具有耐老化性強、黏合性佳、成膜性好,具有可逆性,無色透明等特點,處理之后也幾乎沒有眩光,不會對文物本身和研究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有機硅樹脂可適用于石質文物的表面封護。由此可見,只有對癥下藥才可以科學地治療文物的病害,倘若缺乏相關基礎問題的研究,則文物可能會遭受難以挽回的二次損壞。
(三)保護效果的科學測評
保護效果的科學測評是指在科學地對文物實施保護以后,對保護后文物的現狀進行評估,其內容包含:保護后文物的理化性能是否有所提升、微觀結構上的缺陷是否得以修復、保護材料的服役期評測等。例如,以谷氨酰胺轉氨酶/酪蛋白酸鈉(TGase/SC)加固技術加固脆弱絲織品文物后[7],運用超景深顯微鏡、掃描電鏡能譜(SEM-EDS)、色差儀、動態熱機械(DMA)和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分析法對絲織品加固前后效果進行表征[8]。研究結果表明,TGase/SC加固技術與蠶絲蛋白具有較好的相容性,加固后文物外觀形貌無顯著變化,強度和柔軟度有明顯提升。這就科學地驗證了TGase/SC加固技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加固手段,該方法在脆弱絲織品上的成功應用為后期絲織品的保護及修復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9]。由此可見,保護效果的判斷需借助各種科學儀器和技術,來評價文物的穩定 性、真實性和完整性,并前瞻性地預測其在博物館穩定環境中的剩余壽命。
三、文物實體加固中的科學問題
雖然文物種類多樣、病害繁多,但在脆弱文物保護的流程中,實體加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大到整個土遺址,小到絲綢殘片,為了使脆弱文物更長久穩定地保存下去,便于文物的研究和利用,維持文物穩定性、真實性、完整性,對文物進行加固都是必須的。下文以文物實體加固為例,分析前文所提及的三大關鍵科學問題在具體保護中的實際意義。
(一)文物實體材料脆弱問題
在文物保護研究開展之前,必須明晰文物脆弱的原 因。在文物質點模型理論中[10],所有文物實體的脆弱原因,都可以用質點的運動進行解釋,而質點運動與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在超長期多環境因素作用下,文物實體變得脆弱,失去了應有的力學強度。
文物實體由性質不同的質點組成,這些質點本身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而外界環境又會影響其運動,因此文物實體就會產生老化現象,而老化到了一定程度就變成了脆弱狀態。文物質點的運動有兩種情況:一是文物質點位移,質點在文物實體中的相對位置原本是固定的,質點的運動也只能是在自身所處位置的一定范圍內振動或轉動,但當有外力作用時(環境作用),質點有可能離開原位置,運動到離原位較遠的地方,也有可能逸出文物實體,造成質點位置缺失。如石質文物的溶蝕作用[11],就是水分子通過對文物實體中質點的拉力作用,使質點脫離文物實體。文物實體的裂隙和斷裂是質點受拉伸力作用產生位移的結果,這種力可能來源于熱脹冷縮、濕脹干縮或擠壓等。文物的殘破則是質點遷移出了文物實體,出現了質點空缺,產生破損。二是文物實體中的質點性質發生改變,這也和環境作用密切相關。如青銅器中的銅、錫、鉛等質點在溫濕度和大氣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與氧發生反應,生成氧化銅、氧化錫、氧化鉛等;再如紙張纖維素分子、絲綢蛋白質分子發生的降解反應等。由于產生了化學反應,質點發生性質變化,質點之間的作用力改變,導致文物實體脆弱。由此可見,文物實體脆弱的原因與文物實體質點的性質,以及在外界環境影響下的運動密切相關。文物實體材料是一個開放系統,無時無刻不在和外界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隨著時間的增加,質點運動的混亂度不斷增大,文物的病害不斷涌現,最終造成了宏觀上文物材料脆弱的現象。
因此,應對文物材料脆弱的主要方法有三:一是質點補缺,例如對裂隙石質文物進行灌漿加固,加固材料填補了原有缺失的石質文物質點[12];二是質點黏結加固,例如采用HPMC加固紙張,并在紙張中形成網狀物質,將脆弱的纖維素分子黏結,以提高文物實體強度[13];三是質點還原與轉變加固,例如將鐵質文物上的鐵銹用強堿溶液還原,將鐵銹質點重新還原為鐵質點,在青銅器的有害銹去除中,利用緩蝕材料與有害銹發生反應使其轉變為相對穩定的銅絡合物。
綜上所述,外界環境作用對文物的影響很大,因而要盡量降低文物保存環境因素的波動幅度,避免劇烈波動打破脆弱的平衡狀態,進而在文物保護理念和原則的指導下采用適宜的技術和方法使松散的文物實體結構趨于穩定,抑制、減緩質點改變和位移對文物實體造成的損害,提升文物的強度。
(二)文物實體加固的依據問題
文物實體質點在其自身和周圍環境影響下會不斷運動,造成質點改變、質點間距離增大,以及質點逸出等問題,使文物變得脆弱。對應不同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后,可采取質點還原與轉變加固、質點黏結加固、質點補缺等幾種方法進行加固[14]。
加固的材料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當文物實體質點發生改變急需進行加固時,應當選取一種最適合、最高效的方法。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對其進行的任何保護工作都會對文物實體產生影響,文物的脆弱性也無法支持保護操作和保護材料的頻繁變動,文物的多樣性更要求不同文物、病害在處理方法上的差異,假若中途改變加固流程和加固材料都會對文物實體產生不可逆的影響,所以加固材料的性能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利用半胱氨酸和交聯劑乙二醇二縮水甘油基乙醚(L-Cys/ EGDE)對脆弱絲織品的加固,用聚乙二醇甘油醚對絲素蛋白膜進行改性,改性后膜的拉伸強度和斷裂伸長率都得到改善。氨基酸能和絲綢上的親水基團通過氫 鍵、酯鍵、范德華力等結合。乙二醇二縮水甘油基乙醚(EGDE)分子兩端各有一個三元環,張力大,且室溫下就可發生化學反應,而L-Cys等幾種氨基酸對脆弱絲 織品加固效果較為顯著。由此,選用L-Cys和EGDE為加固材料,對人工老化的脆弱絲織品進行模擬加固研究,加固后的脆弱絲織品斷裂強力由(2±0.3)N提高到(18±0.5)N,斷裂伸長由(3±0.5)mm提高到(14±0.5)mm。傅里葉紅外光譜儀(FT-IR)、碳十三固體核磁共振儀(13C CP/MAS NMR)和氨基酸測試結果表明,L-Cys/EGDE加固材料與脆弱絲織品中酪氨酸、組氨酸等氨基酸側基發生了穩定的化學反應,加固樣中無規卷曲結構大量增加,加固效果明顯,經過研究證明,該方法可以進一步運用在脆弱絲織品文物的加固中[15]。因此,加固材料本身的理化性質、與文物實體的反應,加固流程的設置應科學且謹慎,在經過充分的前期實驗獲得依據后方能應用于文物保護實踐中。
(三)加固效果長期有效的依據
加固效果的長期有效取決于是否妥善解決了文物實體材料的脆弱問題。在科學地加固保護后,文物理化性能的提升、微觀結構上的修復,依舊要經受時間的檢驗,即待修復的文物是出題人,文物保護工作者是答題人,時間是閱卷人。而采用加固材料模擬老化可以有效地解答這個問題,進而了解各種環境下加固材料的老化進程,以及保護材料失效的原因,并對其所謂的“失效”程度進行評價,判斷其在各個階段是否還可以使文物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服役環境中文物加固材料的損傷機理、失效的原因、損傷動力學過程、安全性評價、“失效”程度評價[16]、服役壽命和探究延長保護材料服役期的措施等。
文物保護材料在開始應用的第1秒后便在不斷地失效,但在一定時期內仍具有保護作用,其具有一個失效閾值。在抽象概念中,一定存在這樣一個點,一旦過了這個時間點,文物又將進入迅速老化期,因此對該閾值時間點的預測極為重要。在到達閾值之前,需要將新的保護材料應用于文物實體,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每件文物以及加固材料的特殊性,這個具體點位無法準確測得,因此可以選擇測算它所處的范圍,結合環境條件,通過在模擬文物樣品上進行大量實驗,了解其損傷機制和損傷動力學原理,以及服役環境與保護性能之間的關系,借助模擬實驗、實時監控、綜合處理多項監控數據,預報這個點所處的范圍,再對保護后文物的現狀進行評估,為加固效果的長期有效提供依據。
四、傳統工藝科學化中的科學問題
我國文物保護的傳統工藝,是一門傳承已久的技藝,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最早的文物修復案例可追溯至史前時期;至唐宋時期,傳統修復技藝作為一種手工行業已具備一定規模;到了明清時期,全國各地已形成諸多流派,各具手法與特色?,F如今書畫裝裱、陶瓷器修復、青銅器修復等多項傳統工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18]。
但傳統工藝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強調技術和修復效果,忽視基礎理論和科學原理,工藝流程標準化、規范化概念模糊等問題。如傳統書畫裝裱僅憑匠人的經驗,裝裱的材料(紙張、漿糊)、工具、操作步驟也缺乏科學依據。裝裱中漿糊不可或缺,不同季節、地域、裝裱師在漿糊的使用上各有不同,漿糊的熟度、濃度、添加明礬量亦沒有具體定量,去掉漿糊“火氣”的浸泡時間不定,漿糊使用時刷的次數各異。再者,“火氣”[19]的科學概念、不同漿糊的具體成分[20]、漿糊熟度和濃度與漿糊成分的關系、不同物質在漿糊中的作用、溫度與濕度對于漿糊內部成分的影響、明礬和漿糊反應的原理,這些科學問題并未經闡釋。在具體裝裱流程中,裝裱師僅憑個人經驗進行操作,有很大的隨意性。而文物保護對科學性和嚴謹性的要求,與傳統裝裱工藝對科學原理的忽視以及裝裱流程的不規范形成鮮明矛盾。因此,正視傳統文物保護工藝中的科學問題,探究傳統文物保護工藝的科學原理,制定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流程,才能推動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
文物的傳統修復工藝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和智慧結晶,對于這些傳統修復工藝應該繼承發展、古為今用,利用科學的手段去解釋傳統修復工藝的科學性,將科學的思維融入傳統文物的修復當中,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把握時代的脈搏,兼容并蓄、開拓創新,才能更好地推動文物保護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
五、結 語
綜上所述,文物保護領域存在著科學問題、技術問題與工程問題??茖W問題是原理性問題,是認識論;技術問題是實踐性問題,是方法論;工程問題是綜合協調問題,是整體論。其中,科學問題是源問題,所有問題都由其發散展開,技術問題的解決以科學問題的解決為基礎,而工程問題則是在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協調文物保護工作中各個矛盾,使其形成合力共同解決問題。在文物保護工作中,三個問題互為表里、相輔相成,而要確保文物保護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首要任務就是要深入地研究其中的科學問題。只有解決了科學問題,技術問題和工程問題的研究才具備了較扎實的基礎,因此,科學問題對于文物保護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
[本研究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項目“館藏典型脆弱有機質文物病害防治與評價技術研究”(編號:2019YFC1520400)]
參考文獻(略)
作者:龔鈺軒 鄭熊昊 周光昭 龔德才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文物保護科學基礎研究中心
文章來源:中國文化遺產2021年第3期
聯系人:樊經理
手機:13027782785(微信同號)
電話:0371-68620790
郵箱:henanfengzhiwen@163.com
地址: 河南省鄭州市高新區金梭路33號1號樓